江西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吉安府,是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解缙等历史名人的故乡。
每逢中秋圆月东升时,家家户户的大人们会将桌台抬到大门外,把月饼、柚子、花生、糖醋莲藕和生姜等摆在茶盘里,并虔诚地插上香烛敬“月光婆婆”,然后才让孩子们吃。
但是,还有一个传承七百多年的重要的活动,就是烧火塔一一几乎是每个村庄每个姓氏的大人小孩都乐意参加的一个民俗活动。
农历八月十五的前几天,孩童们就要在村庄里捡砖捡瓦来架砖瓦塔。实在捡不到,就找无人住的破旧老屋、还有碾间、牛栏、厕所上的砖瓦,有些小孩为了烧塔甚至上自家的老屋偷瓦!采集的砖瓦放在村庄空旷的大坪或晒谷场上,让有经验的大人和小孩来架塔。
中秋节的晚上,明月一出,整村人不约而同全到齐了,热情的人们就敲锣打鼓燃起了烟花爆竹,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来点火烧塔。
燃料一般是每家每户提来的禾秆(稻草),也有提花生秆、芝蔴秆和柴火来的。烧塔时,汗水流夹背的人们,时而把砖瓦塔内燃烧的稻草用长长的竹篙挑起熊熊的火焰,时而围着火塔唱呀、跳呀!塔身烧到通红时再洒上米醋,浇得火塔发出“滋滋”的声响,香味弥漫整个村庄。
热情高涨时,人们还会赞诗:“烧塔、烧塔、越烧越发!”,“出杆(稻草)出得多,谷多米也多;出杆出得少,田里光长草!”“我姓烧发(发旺),你姓烧没(没落)”,还包括一些更低俗的赞诗。弄得围观者哈哈大笑,半夜都不舍离去!
这个吉安城赣江东岸至今中秋烧塔最旺的民俗活动,相传也是在河东兴起的。
宋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逼近国都临安,天下告急,宋恭帝赵显下诏臣子们起兵保卫国家。乡贤文天祥手捧诏书悲愤恸哭,于是在吉安招兵救国,此壮举也得到众多英雄豪杰的积极响应,短短的时间就在吉安招集了几万兵勇去勤王。
但是,元军势如破竹,第二年七月就打到了吉安。当时的吉州知州周天骥放弃了抵抗,在吉安城赣江西岸的南塔寺(今古南塔旧址)列队投降,并设宴款待元军,还让元军扎营在南塔寺。
此时,留守在吉安的豪杰张云看到元军白天在吉安府掠抢民财,无恶不作,国仇家恨悲愤难平,于是暗中聚众起义。那天晚上,张云乘元军军士吃饱喝足睡得正酣,亲自指挥起义队伍伺机从四面火烧南塔寺,熊熊的大火俄间就烧到了高高的南塔的钟楼,火光映红了赣江两岸,城里的勇士们看到火光,也操起棍棒来支援。
隔江相望的河东(水东)老俵和小孩们看到映红赣江的冲天火光,纷纷惊叫“烧塔!烧塔!”,这些村庄的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跑到赣江边去看对岸那熊熊的大火和杀声震天中的刀光剑影!
虽然,吉州城的壮士们都来响应拼死攻打元军,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起义军还是溃败了,张云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这年中秋节,这些隔江不知亡国恨的孩童们,在村里捡了些破砖烂瓦架起了瓦塔,点燃了熊熊的大火玩起了烧塔的游戏。自此,吉安中秋节的烧塔习俗就由此流传开了!
烧塔具体做法是:用砖头或者瓦片垒成一个塔形状,往里面添加柴禾,烧的越旺越好,直到把塔烧的通红通红,通过烧塔表达收获的喜悦,祝福生活像宝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的含义。
展开全文
现在经济水平都提高了,乡下的宝塔也是建的越来越高大上了,下面小编就收集了一些吉安市吉水县的塔图给大家看看:
1 金滩镇白沙村宝塔
是不是很豪华?
2 枫江镇积富村宝塔
肚子挺大,高度也蛮高的。
3 尚贤乡东风刘家宝塔
这个也不错,还有造型。
4 黄桥镇山原老居村宝塔
也蛮有气势的
5 阜田镇李家村宝塔
这个也挺精致的
6 白沙镇宝塔
顶上的球球是干嘛的?
7 枫江镇上陇洲村宝塔
这个据说也有6米多高
8 阜田柳树昌村宝塔
相比上面这些,这个稍微屌丝了一点点。不过大家都说这种垒瓦片的才是小时候记忆中的塔,而且烧起来也比较好看。
下面是两张尚贤烧塔现场图:
是不是看着挺霸气,浑身放光。。。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微信公众号:wuchixiumu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