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长征?不只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背后真实原因令人后怕

红军为什么长征?不只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背后真实原因令人后怕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可以说,长征不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也铸就了今日的中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未经历过长征的共产党,不能算是完整的共产党。而导致长征的根本原因,毫无疑问源于当时党内“左”的错误路线。这一点在历史的评价中早已明确,无可争议。

不过,导致长征发生的直接原因,许多人可能只知道它的表面,但真正促使长征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情报故事,影响深远。中央苏区刚刚建立时,党中央并未第一时间迁往苏区,而是先留在上海的租界。这一决策与中央的权力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当时的党内大权由王明及共产国际的代表掌控。在上海革命形势急剧恶化之后,党中央才开始转移到苏区。然而,中央迁至苏区后,也带来了不少“老毛病”,其中之一便是“指挥失误”。1934年7月和8月,我党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但由于指挥权落在了李德手中,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李德虽然有过战争经验,但他的战术理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他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的军事顾问,熟悉的是阵地战,而面对中国的游击战,这些经验根本无法适用。

在错误战术的指挥下,红军接连失败,广昌、建宁等地纷纷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形势变得非常危急。蒋介石终于迎来了决定性的时刻,他的60万精锐分为六路大军,朝着中央苏区的核心——瑞金进发。这对于蒋介石来说是一次关乎胜败的关键行动,但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却异常谨慎。在1934年9月下旬,他召集了一次秘密的军政会议,会议上除了一些国民党高官外,还包括了几位外国顾问,其中最为特殊的便是冯·塞克特——一位纳粹德国的军事顾问。塞克特根据中国的特殊战况,专门提出了一种“铁桶战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每推进十里地,就建立一道铁丝网和碉堡,并埋设地雷,绝不让红军有任何游击的空间。

展开全文

这一战术对国民党来说,并不算过于高明,但对于我党来说却极具威胁。根据这一计划,国军预计在30天内便能逼近瑞金,而届时,瑞金周围将形成一道道难以突破的防线,红军几乎无法逃脱。会议结束时,蒋介石意气风发地说:“剿共大业,必定一举完成,大家要坚决执行作战计划,奋勇进击,彻底剿灭赤区匪党,永宁华夏!”

蒋介石的南昌行营中,有一位人物,他叫莫雄,曾是广东陆军讲武堂的毕业生,早年追随孙中山,参与过讨袁战争、东征陈炯明和北伐战争。虽然在北伐战争结束后,莫雄并非蒋介石的嫡系而被冷落,但他心直口快,尤其不满蒋介石的清党行为,因此与共产党逐渐产生了联系。1934年,当薛岳正在江西剿共时,莫雄也被邀请加入。后来,他成为了国民党赣北第四行政区的军政长官。尽管身处国民党阵营,莫雄的内心始终倾向于共产党。他将许多中共党员安排在自己的麾下,甚至接触过许多秘密情报。

莫雄参加了庐山的秘密军政会议,全面了解了“铁桶计划”的详情。会议结束后,莫雄心中十分震惊,因为他意识到,这一计划对红军的威胁极大。当晚,他将计划文件交给了中共卧底项与年等人。莫雄深知,自己的生命可能会因此受到威胁,但他毅然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情报传递给红军。项与年和其他几名党员见到情报后,无不变色,他们知道这一情报的重要性。项与年便承担了传递任务,因为他本是客家人,地方口音与瑞金当地相似,更能轻松过关。

项与年踏上了前往瑞金的艰难路程。刚开始,行程顺利,但随着接近瑞金,敌人设下的封锁逐渐严密,“铁桶计划”已经开始实施。瑞金附近的哨卡、铁丝网和碉堡几乎密布每一寸土地。为了突破封锁,项与年做出了一个极其痛苦的决定——他猛然敲掉了自己的四颗门牙,疼得无法忍受,脸部迅速肿胀变形,血流不止。就这样,他以一个乞讨者的身份,带着情报藏在讨米袋中,成功混过敌人的检查。在四天后,他终于将至关重要的情报送到了周恩来手中。周恩来立即将这一情报报告给中央“三人团”,这让党内迅速作出了转移瑞金的决策。

得知敌军即将推进的消息后,红军决定紧急撤离。当国军抵达瑞金时,红军已经悄然离开,气得蒋介石破口大骂,恼羞成怒。项与年的勇气与莫雄的决定,成了长征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为红军的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