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来说的字,你或许觉得它压根不是字,我也不卖关子了,就是“丶”字,这个看起来就像今天的顿号(、)。它单独作为一个汉字的时候,读音为zhǔ,它用来表示的什么呢?
在《说文解字》里,许慎言:“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凡丶之属皆从丶。”“丶”字的小篆字形如下所示:
什么叫“有所绝止,丶而识之”?许慎的这一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在有断绝停止的地方就用上丶来标识。
许慎在训释这“丶”字的时候,省略了一个语境,他其实说的是阅读时断句的一个情况。我们知道,古人虽然不像我们今天有标点符号,但他们也是有一套断句方法的。
在古文当中,有关文章断句,有一个术语,即为“句读(dòu)”。简单来说,古人在研读经书的时候需要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句”;如果是一句话中间需要停顿下,就会在字的下面加顿点,这种地方就叫读(dòu)。
刚说了古人在字的旁边加圈或打勾,这是为什么?因为书写是自上而下的,他如果读到哪个地方,读完一句话,一般就只能在那个字的旁边加上相应的断句符号。虽然加的圈很类似今天的句号,但还是有区别的。
所以呀,许慎对“丶”字的训释,后来到了清代,说文学者朱骏声就指出:“今诵书点其句读,亦其一耑(duān)也。”朱骏声的话,就说得很明白了,这样的“丶”号就是读书点句读(dòu)时所用到的符号,这也就是“丶”字的本来含义。如今我们使用的顿号,即借鉴了古人的这个字的使用,因此我们今天的顿号也就用这个“丶”号了。这个“丶”字,在古代还是一种姓氏,如《集韵》曾言:“丶,姓也。”
我们国家标点符号在先秦时即已萌芽,但是一开始种类并不多,形式也不规则,使用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两汉时期,标点符号得到了较大发展,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中有逗号、顿号,而且厉害的是,用法和今天大体上是相同的。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发展不大,到了宋元时期,由于文化普及、雕版书的流传等原因,标点符号逐渐走向了成熟。
关于“丶”字就说到这,晚安,朋友~